郑州市第十二中学欢迎您!
教师发展
教育科研
郑州12中新课改探索亮点采集
责编:admin 发布日期:2013-03-02 ┆ 访问量:0

   高中新课改作为一种国家意志以不可阻挡的迅猛之势在我省全面展开。不管你是欣喜还是忧虑,是激动还是困惑,也不管高中新课改将面临怎样的困难,高中学校都无法回避,无法退缩,没有选择,只有笑迎改革。

    新课改向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的课程理念客观上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思维方式,在教学改革上实现新的突破。2008年秋季,我省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改。郑州市第12中学(以下简称郑州12中)作为省级高中新课改“样本校”,在综合素质评价、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方法等方面探索出了可贵的经验。由于版面有限,笔者只能从中撷取几朵别样的小花,以期引领读者循其花香,去窥观异样的风采。

    “推出样本校,事实上是要求这些学校在课改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创造性地开展新课改实验。”郑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开拓:管理者的实践与思考

    作为新课改样本校,郑州12中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新课改条件下的学校管理必须与时俱进,用新的教育思想来开创学校发展的新局面。为此学校成立了新课改领导机构,重新审视学校发展前景、明确新的教育观念和新课改的具体思路,用集体的智慧开创新课程实验工作。他们结合学校实际,整体规划,制定出了《郑州十二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郑州十二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郑州十二中学生学分认定方案》等一系列适用本校的新课程实施指引文件。

    校长庞非认为,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走向自立提供平台。为此,新课改领导小组经过认真调研,决定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在此基础上拓展视野,发展兴趣,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寻求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一心向学的内驱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多方面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作为省高中新课改样本校,郑州12中必须走在课改前列,学校领导班子形成合力,开创了“一个模式引领,四项关注优化,课堂六性把握”的课堂管理模式,并以“学习卷”为载体积极打造高效课堂;研究新课改存在的“三个落差”并以缩小“三个落差”为途径,对课程进行了深入解读,切实加强了课程建设;实施了学分管理,充分体现了主体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建立了新课改电子管理系统,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上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习、选修课的过程资料以及公开评价,激发了学生参与课改的热情。 

    学习研究:师生成长的助推器

    “新课改实施已经近一年,我们先后赴山东、江苏等新课改先行区学习取经,邀请专家来校讲学;加强校本研训,及时总结反思。新课改理念已逐步落实到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等等一些列新课程的实施深受学生欢迎。”教学副校长李玉国说。

    高一英语教师张广彦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认识到:新课改带给我许多的思考、收获和挑战。我决定做一个全新的自我,要大胆尝试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用新的教学素材,甚至用一些看似不合常规的教学手法来挑战传统。

    要想让教师和新课改一起成长,就要培养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反思、研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郑州12中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抓手。

    教师设置一些探究性的课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题目,“论语初探”、“开发解题智慧”、“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探索”、“大气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等几十个选题,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题、分组、制定学习计划,开始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在学生看来,研究性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不同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自选课题,学校让我们自己选择,现在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擅长的课题进行研究,我会好好去挖掘探讨的……研究性学习让我的个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动手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施展。总之,研究——从这一刻开始就不会停步。”

    “课题研究中,我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接受了挫折教育、团队意识、科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在和同组同学合作研究过程中,学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如开题、论证、讨论、采访、提问、咨询、信息搜索、论文陈述、课件展示、论文答辩等知识和能力,这种研究激发了我自身探究的能力和热情。”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都充满自信地说着。

   “我选择的课题是‘苏轼研究’,苏轼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才,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他留下约四千首诗,三百多首词等作品。苏轼作品自不可能一一研究,通过研究性学习,我得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对苏轼各种风格或主题的作品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对代表作深入研究。但是,以我一人之力进行研究有些困难,我必须与‘苏轼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通力合作,团结一心,攻克难关”。高一(8)学生李鹤对研究性学习有这样的感悟。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们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被学生的探索能力所震撼。开题报告中要求学生写出研究本题目的背景、目的、计划等,没想到学生们通过调查走访、查阅图书等,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开题成果不但阐述的好,还用自己动手制作的课件进行了展示。其实,当初我还很担忧一部分学习比较弱的学生呢。现在我‘感谢’新的课程改革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他们能够发挥、创新的机会。”研究性学习小组指导老师郑祖婉说。

   “我被学生的团结合作、团队精神所震撼,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是团队,小组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共同的努力催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研究性学习更是一场春雨,给沉闷的传统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研究性学习更是一方充满希望的土地,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学生在研究中收获,在研究中创新,更在研究中成长。”这是李鲲鹏老师对研究性学习精彩的描述。

    寻求突破: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今年继续担任班主任,但明显感觉今年的学生与上一届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我想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综合素质评价。它通过评价目的的转变、内容的转变、过程的转变、手段的转变、主体的转变等形式改变了以往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新的评价体系能够让学生明白课堂表现以及完成作业情况是自己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会为此而转变,课堂上捣乱纪律的少了,课下作业的完成率提高了;自习课爱说闲话的学生少了,专心学习的学生多了。”

    “学生之间的互评,促进了同学之间关系的融洽,班干部管理班级的各项事务更加顺畅。现在学校助人为乐的学生多了,损人利己的学生少了;尊师爱师的学生多了,不文明的行为少了……站在教学第一线,我深刻的感受到新课改的评价体系给我们师生带来的转变。”黄玉杰等教师们如实说。

    为此,学校专门为学生设计了《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学校成立的评价小组保证了评价的公开、公正,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我手里有一本提高中学生能力的手册,这个册子从道德品质、社会实践、合作交流等方面为我们做出了一份详细的规则表。当我不情愿在冬日里起床跑操时,一想起要被记名被开罚单,就应着铃声起床了,从此,不再迟到;当我想独自一人探讨问题时,我的同桌就会主动与我讨论,开始我不喜欢这种方式,但回忆起册子中指引我们要合作交流时,我就渐渐喜欢上这种交流合作、高效学习的方法了;当我不想参加活动时,心中镜子又照见了我,只得擦干净面孔,投入到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去享受快乐。”高一(8)班张佳同学感慨地说。

    “我们不懈努力的成绩、纯洁的理想、读书的随想、自己的特长、不足……这些在校园里呈现的点点滴滴,都收录在这个册子里。我们成长的足迹、对人生的感悟、同学的寄语……这些在校园里反映出的林林总总都印刻在这个人性的模板上。这些是那么的真实而有趣。试想一下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偶然翻看这曾经的故事,是何等的惬意呀!”高一(3)班同学苗雪莹兴奋地描述着手册带给她的惊喜。

    《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是一本能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反思总结的、使人进步的手册。手册记录着学生每一学期的成长历程;各时期的重大业绩或突出表现也可记载其中;成长记录袋里展示了学生高中三年来自己的“得意之作”;家长和班主任也可以在学生手册里写出鼓励性的批语……

    手册最大的特点在于突出了学生是评价主人的地位,使用手册能让学生在互动式的评价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发展。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评价起着激励、导向和促进的作用。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庞非介绍说。

    为认真实施评价工作,12中除了老师评价,还增加了家长评价、同学评价、个人自我评价等多元化的方式。此做法秉承了学校“育人为本、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切实做到了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学生特点和发展趋势,弥补了将学业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终结性评价所存在的片面性,使评价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品德素养、身体心理素质、学习和活动能力等诸要素,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激活课堂:生命律动的大舞台

  “高中课改后,新颖的授课模式、新鲜的课本内容逐渐被我的孩子所接受和喜欢,以前回家以后不是‘默默无语’就是‘牢骚满腹’,说实在的我的孩子厌学,家长和孩子一样痛苦,现在听孩子回家讲,课堂上学生睡觉的少了,还经常兴奋地向我‘汇报’课堂上的‘趣事’……至少孩子愿意去学校,就是一个好现象!”这是学生家长给老师写的一段话。

    新课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要多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对话中产生真知灼见,使教学过程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染、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生成新知识。为此,郑州12中从学校的教学现状、管理理念、校园文化、教师观念、教学技能等多方面出发,分析学校课堂教学现状,充分挖掘优势,尝试着将以往的“一言堂”变成学生的“探究课”,并鼓励学生走向讲台展示自己,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高一(3)班的语文课上,学生一改以往排排坐的形式,6到8人围坐在一起,各组成员调整成不同的坐姿面朝黑板而视,原来是“小老师”拿着课前发的“学习卷”正向大家讲解古诗词的分类,其他同学专心致志地听着思考着,或是对照着自己的预习成果,时刻准备着上去补充、纠错;或是对精彩展示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或是对质疑的部分产生激烈的碰撞。语文老师吴振中呢?则是站在学生中间,满脸微笑的给“卡壳”的学生予以点拨、引导。25分钟“互动展示”很快就过去了,紧跟着就到了“当堂反馈”,学生将对一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测试,看看一节课下来,哪些知识已经真正掌握,哪些知识还有待巩固。剩余的5分钟,学习小组组长带领小组成员集体攻克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总结归纳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收获。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是历次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12中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量增设了自习课,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卷”。通过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等形式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然而,这种自主学习绝不是无指导原则的自由学习,而是教师参与其中启发引导,让教的过程变成导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达到理想之境。 

    走进12中的自习课,你会发现它和以往自习课不同,它打破了学生默默做作业的那种沉寂。前半小时,七八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拿着课任教师编写的“学习卷”, 分派着预习内容、共同查阅学习资料、自主完成着“学习卷”。后十分钟,难点问题小组成员通过相互交流、集体讨论解决,再有不会的地方,在上课时提出来,由师生共同完成。这样一来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动性,同时也营造出融洽、合作、积极向上的自习课氛围。 

    着眼生活: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个性成长

   应对新课改挑战时12中把校本课程开发放到重要位置,学校领导明确提出要以校本课程带动教师观念的更新。学校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自2008年秋季,12中率先在高一学生中开设了4门校本选修课程。

    新课程提出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是知识的增加和技能的提高,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真正让学生愿学、乐学,必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体验到快乐,而非感觉是沉重的负担。什么样的课能让学生快乐?老师们动足了脑筋。作为敢于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2中的四名行政人员“就地取材”,编写校本课程用书,同步开设了“青少年红十字会急救知识”、“数码摄影”、“二十四式太极拳”和“心舞飞扬”四门选修课,学生可凭兴趣通过网上选课,上课。

    青少年红十字会急救知识课上,学校围绕“自救互救——红十字在行动”来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自救互救活动,大力宣传“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鼓励学生做一两件关爱孤残儿童的实事,现已成为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第二课堂”。

    将心理课堂搬到操场,通过游戏拉近学生间距离,共同体验,培养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或者把心理课变成赏析课,为学生播放一些励志类影片,从而让学生在感受电影人物坎坷经历的同时学会坚强面对。心舞飞扬课让学生的心真正舞动起来。

    数码摄影课上,学校做到实用和教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每节课都会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走到课外,引导学生挖掘身边的素材,从而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立身中正,先松双胯……”操场上,50名学生跟随指导老师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至此,12中的高中生进入了像大学生一样上选修课的时代。

  “开设校本课程不仅让学生陶冶性情、发展兴趣,还可学习更加适合自己的知识。”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开设兴趣非常大。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单纯的校园生活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育的真谛,只有走出校园,融入到社会中去,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为此,郑州12中把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作为德育的大课堂,督促学生了解社会,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实践中得到很好培养。

    “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选择了‘本周我当家’,独自一人打理了一周的家务事。平日里都是爸爸妈妈做饭,现在我当家了,这活儿自然就落到了我的身上,买菜、做饭、打扫卫生。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原来日常生活很多地方需要花钱,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花钱大手大脚了……”一位高一学生在社会实践感受中这样写道。

    12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单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了家庭生活,也促使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2009年寒假,12中照例组织学生社会调查。不同的是,许多学生自选了调查题目,自主联系调查单位,使社会调查的内容更加广泛,其中涉及了社区、农村和商业等社会各方面。学生们写出的调查报告有理有据,生动具体,既有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篇章,也有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思考。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带给我们的是欣喜,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锻炼了自己,增强了口头表述能力,义务地帮助别人,让别人享受自己的成果,使自己陶醉在喜悦之中……有时会很累,但更多的感觉是我在有意义地成长……”

   “我明显地发现自己变开朗了,虽然我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改变一些东西,但如果再多一些人呢,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这才是使国家繁荣富强的途径” 。 “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没有经验,有些东西以前没有尝试过,难免会出差错,现在的社会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拥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及一些应变能力……”这是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记录,点点滴滴都是学生在实践中真实的体现。

    世界卫生日,12中团委和郑州市长兴路宏达社区联合,组织了160余名学生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走上街道,开展了一次清洁活动。在志愿者的带动下,社区内不少居民群众都自发拿起了清洁工具,就连过路的行人也自觉地把手中的垃圾投放到志愿者手中的垃圾铲中。

    学生还经常自发组织各种义务劳动,到养老院看望老人,当交通协管员,到社区宣传法制,帮助贫困生等。“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实施这种课程有利于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了解他们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12中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开展得有声有色,不仅获得了老师们的支持,也获得了各位家长的认可和称赞。 

    作为新作课改的“前哨战”,郑州12中的种种做法还仅仅是尝试,但是教师、学生们都体会到了一种全新的乐趣。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困惑,但是大家都坚信:12中这种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扎扎实实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态度,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对学校评价,“12中能够从整体出发,科学规划新课改,深刻理解课改精神,积极探索实践,为兄弟学校做出了榜样。12中的新课改有特色、有亮点、有价值、有创新。希望广大学校不要把新课改当成负担,要把其当成学校发展机遇,思路清晰地积极推进,为郑州新课改探索出更多的可贵经验。”
 

版权所有:郑州市第十二中学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国基路233号 电话:0371-63981709

微信公众号

 

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