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份,随着河南省高考改革方案和广东省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具体方案的公布,全国考生第一、第二大省的考改方向已经基本清晰;中国高考制度有史以来最大的这次改革,基本上走完了第一步:方案落地。
从目前情况看,各地的改革方案有几个共同点:
1.大多数省份实行3+3的模式
所谓“3+3”模式是指: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含外语听力)3个科目成绩和考生自己选考3个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组成。其中,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分值不变。计入总成绩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采用“6选3”模式,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
2.在校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重要录取参考
3.英语一年两考
随着上述方案的实施,未来几年,无论是“学生的学”、“学校的教”,还是“高校的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但对于这些变化能否实现减轻负担、科学选才、推动素质教育的目的,现在还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最偏激的一种观点认为:新高考模式下,考生面临的竞争压力至少会提高三倍!
事实果真如此吗?请看学习哥对这些“压力倍增”的理由一一辩驳:
语数外的竞争压力更大了?
有人说:作为高校更清楚,语数外三科的450分,才是录取过程中最重要的分数。这个大家可以看看江苏的高考模式就清楚了,江苏是3+2模式,也就是考语数外,选考两科(总分和其他省份不同而已)。
还做的有数据对比:
2015年江苏考生39.29万,2016年贵州考生37.38万(考生人数相近,具有可比性)。
贵州2016年一本线理工类473分、文史类551分。文史类554~550段共计1065人。474~470段共计2418。文理共计3483人。
江苏2015年一本线文史类342分、理工类344分(江苏高考总分480分)。文史类341-345段共计1649人。理工类341-344段共计9121人。文理共计10770人。
可见,当总分从750分下降到450分的时候,一本线附近的每一分,分布人数都增加三倍!也就意味着考生的竞争压力增加了三倍!
学习哥说:即使是江苏现在的招生制度,也是按五科总分划线。新高考制度下,大多数省份满分仍是750分,仍是按这个总分划线。现在不存在、未来也不会有哪所高校只看语数外成绩就决定录取哪个考生。否则,此次高考制度改革强调的“两依据”(依据统考科目成绩和选考科目成绩)就会沦为空谈,这是国家决不允许的。
至于把江苏和贵州的录取作对比,更不科学。江苏作为全国211大学最多的省份,即使在一本线附近的考生人数比其他省多得多,该省的重点大学录取率也比贵州要高得多!此外,两省试卷题型、难度和考生基本素质,完全不同,如此对比某一分数段的考生分布,其实毫无意义。
外语的重要性增加了?
有人说:原来外语考一次,考多少分就多少分。曾经有两年,重庆实行英语听力考两次。有的同学高三上学期9月份英语听力都已经得24分了(满分30分),还要继续参加下学期3月份的考试;有的同学甚至听力已经是满分了,还要再考一次,说是为了证明实力!
所以,当外语学科考两次的时候,学生的复习强度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增加。
学习哥说:外语(听力)考满分还要再考一次?!这样的学霸是多么自虐啊!拿这种个案来得出普遍规律,是不是太“黑天鹅”了?
不可否认,将来可能会有很多考生外语要考两次,甚至“不考满分誓不休”。但更应该看到,这样的制度安排,目的不是为了让考生早早结束外语学习,而是为了给更多学生试错的机会。
第一次考试可以熟悉题型、磨练心态、训练技能;第二次考试之前可以有针对性地复习,以更好的状态争取更好的成绩。
如果认为多考一次就是增加压力、就是突出重要性,那现在考生参加的无数次模拟考试的目的又何在呢?
6选3,大家都选自己擅长的科目咋办?
有人说:每个人都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那么所有学生的科目优势就不复存在了。以前在简单分文理的背景下,只要你某一两科有优势,即使另外一科优势不明显,那么你的竞争力还是很强的。现在不一样了,你有优势的学科别人也有优势。假如大家都选择自己有优势的学科,那你还怎么玩?
学习哥说:认为高校录取仅凭一个总分,那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对新高考制度不理解,对目前的录取方式估计也不了解。
即使在目前的录取模式下,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在同一省份遇到两个同分考生怎么办?如果只能录取一人,高校一般采取依次比较单科成绩的方式:如先比数学、再比外语、再比综合的顺序,单科成绩高的录取。
新高考制度总分仍是750分,但高校更不会简单地看总分的高低。比如某一个考生选考科目是物理、化学和政治,而报考的专业是自动化。那么,高校在优先对比语数外成绩的基础上,再看物理成绩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为化学、政治这样的学科相对而言,对该专业参考价值比较小。
所以说,未来考生只要结合自己报考的大学和专业,选择符合要求并擅长的科目,会让自己更具竞争力!
6选3,学生真能选到自己擅长的吗?
有人说:如果6选3,有些学科,比如政治、地理这样的学科,可能因为选择的人数太少,而很多老师被迫“转行”教其他学科。而有些学科选择的人太多,师资不够,最后想选的学生也选不到。
在浙江实际的选科中,就出现了“田忌赛马”这样的荒唐现象。比如“兄弟学校”很多人选化学,我们学校大家就不要去选,免得竞争不赢。
学习哥说:因为选考的学生太少,某门学科就没有老师教?这样说完全是臆想!新高考模式下,各科教学内容、进度都会发生巨大变化,包括走班制、高三授课进度等,都让高中学校面临巨大挑战。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浙江、上海的试点也提供了很多正面的经验,那些“田忌赛马”的做法绝不可信,学校也不会拿学生命运开玩笑。
为了把选考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河南的改革方案就更加稳妥,直接把选考考试放到了现在高考的三天。就是说,以后河南的高考还是考6门,而且都是在6月7、8、9
日三天,只不过语数外是用全国统一试卷,选考科目由省级考试部门命题。这样就保持了现在的教学进度和模式,不受太大影响。
6选3,“被迫提前”进行生涯规划?
有人说:未来大学各专业对选考科目的录取要求,是对应中学学科的。比如计算机专业,对应的就是数学和物理。所以,学生在高一高二选科的时候,就必须提前了解大学的专业、提前开始做生涯规划。这无形中让家长、考生无所适从。
尤其是那些文化水平有限的农村家长,让他们和孩子提前了解大学专业、做出规划,无异于痴人说梦!
学习哥说:提前了解大学专业、提前开始做生涯规划有错吗?说实话,高中时做生涯规划是太晚了,不是太早了!
中国人常说一句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成年人不妨仔细想想,现在小学同学们从事的职业和取得的成就,是不是和他们小学时的表现、性格基本匹配?很难有哪个同学小学成绩一塌糊涂、整天调皮捣蛋,最后成为一个专心科研的技术控的!
家长和考生,如果对兴趣、特长、爱好,乃至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提前多一些了解,多少大学生割脉退学的悲剧可以避免?多少人厌恶现在工作却不得不干下去的痛苦可以不再?这一点,本身就缺乏信息资源的农村孩子更需要!为此,各地尝试开展的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就是要弥补这一缺陷。
综合素质评价=集中造假、平添麻烦?
有人说:现在的高考,越来越考查一个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实际上高考是完全可以考查出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再弄一个综合素质评价完全没必要。
再说哪个高中不会把自己的学生包装成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啊?所以,必然存在平时测验题目相对简单,让考生分数高高的;也会故意搞些活动,让学生到处写评价、盖章。这些事情对于一个学校来讲,是分分钟的事情。
学习哥说:此观点首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急需扫盲!大家再熟悉一下综合素质评价什么、怎么评——
社会各界对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信问题都很关心。其实,此次改革对这个作了系统设计。
一是在评价内容上,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作为考察的重点,特别是强调通过参与相关活动情况及其成果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使评价内容可考察、可比较、可分析。
二是在评价程序上,突出写实记录、公示审核等,要求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并以事实材料为佐证,做到有据可查。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必须在学校显著位置公示,班主任及有关教师审核并签字。学校最后审核把关。
三是在组织管理上,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四项监督制度,即材料公示制度,抽查制度,申诉与复议制度,诚信责任追究制度,对弄虚作假者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确保综合素质材料真实可靠。
结语:将于明、后年全面推开实施的高考制度改革,会影响千万考生和家庭的命运。对于这次改革,即使是浙江、上海两个试点地区,也要到明年才能真正开始第一次录取尝试。
所以,大家对没有开始实行的改革,不必有过多的揣测和质疑。2018年前要参加高考的,认真准备现在的考试;2018年后上高中的,全国考生都要面临新的高考,机会是公平的。家长、老师和考生能做的,就是适应改革、静待花开!